垃圾滲濾液特點是:水質復雜危害性大、COD和BOD濃度高、垃圾滲濾液中有機污染物種類多、氨氮含量高、含有多種金屬離子、水質變化大等,屬于污染威脅大、性質復雜、難于處理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垃圾滲濾液主要有四個主要來源:垃圾自身含水、垃圾生化反應產生的水、地下潛水的反滲和大氣降水。
垃圾滲濾液處理廣泛應用于各大、中、小城市、工業園區、社區等地區,主要是處理生物垃圾和工業垃圾。
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處理技術既有與常規廢水處理技術的共性,也有其極為顯著的特殊性。滲濾液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學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化學法包括吸附、化學混凝沉淀、化學氧化、離子交換、膜滲析、氣提、濕式氧化、消毒等方法,光催化氧化和電化學技術的應用是滲濾液污染化學控制的新發展。生物法又分為厭氧處理、好氧處理和厭氧—好氧組合法。在垃圾滲濾液處理的試驗和工程中,多采用厭氧濾池或UASB工藝作為滲濾液的厭氧預處理單元。好氧生物膜、氧化塘及其改進工藝等也是好氧生物處理的常見工藝。土地法處理滲濾液的主要形式是滲濾液回灌和土坡植物處理系統,目前利用礦化垃圾處理滲濾液也可作為土地法的一種。
從垃圾滲濾液幾種處理方法對比來看,生物處理方法運行費用相對較低、處理效率高,不會出現化學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但出水很難達到滲濾液的排放標準;同時滲濾液中高濃度的氨氮導致C/N過低,磷元素缺乏,難以滿足BOD5:N:P=100:5:1的微生物營養需求。與生物法相比,物理化學法不受水質水量變動的影響,出水水質穩定,尤其是對BOD5/COD比值較小(0.07~0.20)的可生化性差的滲濾液有較好的處理效果,但是處理成本高,在投資費用和運行費用上不適于大量滲濾液的處理。土地處理簡便經濟,緩沖容量大,適合于土地廣闊的地區,但該方法容易產生重金屬和鹽類在土壤中積累的問題,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另外,土壤的滲透能力也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下降,對滲濾液的處理效率隨之降低。由于垃圾滲濾液特殊的水質特性使得幾乎任一單一工藝均不能完全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尤其是后期的填埋場滲濾液更具復雜性,所以在填埋場現場修建滲濾液處理廠時,宜采用合理適宜的組合工藝對滲濾液進行處理。